浙江卷作文命题“语料+命题”的出题模式,已成为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一种引人瞩目的形式。这一命题的好处是,在满足应试作文需要“命题”、需要明确写作范围的基本要求之外,又能通过语料文字,考察学生包括审题、联想、判断、整合等在内的一系列语文能力。今年的作文命题,采取的无疑又是这一形式。
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目是《我的时间》,在这个标题之外,作文语料是这样的: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。钱学森、袁隆平、宗庆后、张艺谋、马化腾、刘翔……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,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。他们做过什么,又是怎么做的,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,然而,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,因为时间在变,万物在变,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。
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。春夏秋冬,四时更替,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均匀地流逝,而人生的时间,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,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。所以,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,而是认识自己,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!
平心而论,如果没有这段语料,30W考生笔下五花八门的《我的时间》,会让阅卷陷入一种无从约束、基本失控的境地。这段文字,则既让作文审题和写作内容有了相应的规约,也提高了作文评阅的标准指数。因为命题者的要求、信息显示越多,题目本身可供分析、探究、对话和阐释的空间就越明确;正如一个句子,修饰成分越多,可供交流、品评的空间就越大一样。
这两段文字出现在题干中,标题显然就不单单是“我的时间”了,而是“我的时间”+“我的人生”;于是,我们猜测,命题者对作文立意,亦或有这样两种维度的期待:
从时间的角度理解人生;
从人生的角度理解时间。
当然,真正能将“时间”和“人生”两者结合得有高度有力度的作文并不多见。倒是考场作文的一些问题,还在暴露出来。比如:
堆砌无关材料,生搬硬套。
罗列名人生平,生拉硬扯。
记录个人琐事,生拼硬凑。
本文来自天涯博客网